“救灾物资被收‘千元过路费’:照章办事的冰冷,如何为八方支援的爱心升温?”
救灾物资被收1180元过路费:“照章办事”背后是制度与温度的博弈
一边是台风带来的洪涝灾害,公安消防争分夺秒救援,一边是高速收费站“照章办事”的冰冷画面,这反差令人深思。
知名公益人士胡雷向广西百色市德保县捐赠抗洪救灾应急物资,却在10月9日支付了1180元高速通行费。这位被称为“跪行巨人”的残疾公益人士质疑道:“抗洪救灾应急物资我报备了,全中国只要报备的物资,都是免高速路费,这是我们国家规定的事,为什么到了你们这地方就没有呢?”
事发后,德保县干部们自发凑了两千元钱给胡雷,被婉拒了。胡雷认为这不是钱的问题,而是希望制度性的困境不应该私了,必须说个明白。
01 灾情面前的冷暖对比
今年10月,台风带来的洪涝灾害袭击广西百色市德保县,造成山体滑坡、道路中断、百姓被困。公安消防争分夺秒地救援,爱心人士牵肠挂肚地支援。
公益人士胡雷从贵州榕江运送价值近9万元的救灾物资奔赴德保县,这批物资包括大米、方便面、橡胶手套、卫生巾、食用油等应急物品。德保县慈善促进会秘书长罗女士证实,胡雷的捐赠行为已向当地报备。
然而,当胡雷的物资车辆驶出德保收费站时,却遭遇了令人意外的一幕。收费站工作人员表示“未接到免费通知”,胡雷最终通过自助缴费机支付了1180元通行费。缴费截图显示,商户全称为“广西捷通高速科技有限公司”。
一边是紧急的灾情救援,一边是收费站“不交钱不抬杆子”的常规操作,这两幅画面的强烈对比,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。
02 政策执行的两面性
德保县慈善促进会秘书长罗女士表示,他们通过当地政府协调广西高速,但被告知“没有相关政策依据支持地方性救援物资免收费用”。
广西高速方面引用的可能是《收费公路管理条例》第七条规定:只有“经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或者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执行抢险救灾任务的车辆”才免交车辆通行费。换言之,地方性救援行为可能不在免除范围内。
然而,政策执行却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。2023年河北涿州洪灾时,外地李先生拉了一车水和方便面前往灾区,不仅去程免费,返程时空车,收费员问清情况后同样免费放行。
更令人称道的是,涿州南收费站不仅救灾车辆不收费,工作人员生怕司机进了ETC通道被扣费,专门在站外做引导。这种主动服务的精神,与“未接到通知”的机械回应形成鲜明对比。
03 制度与人性的博弈
广西高速方面对此事的回应是:根据规定,个人捐赠物资需由县级以上政府开具证明,否则无法免高速通行费。但如果下高速时没有证明,可先缴费,后续补办证明后再申请退费。
表面看,这是政策与执行的矛盾,实则暴露了深层次的制度困境。在灾害应急响应期间,是应该坚持“照章办事”,还是应该“特事特办”?
高速公路作为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,其本质是公共服务产品。在救灾应急状态下,它更应成为救急救灾的生命线,以最快速度、最低成本让救援力量及时抵达。
胡雷的拒绝收下当地干部的补偿款,实际上表明了一种态度:制度性的困境不应该私了。每次依赖“凑钱垫付”解决,只会让“救灾免通行费”的政策成为一纸空文。
问题的核心或许不在于政策本身,而在于执行者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。是机械死板地执行条文,还是领会政策精神灵活处理?这考验着执行者的智慧和担当。
04 构建更科学的应急救灾体系
此次1180元高速费引发的争议,表面看是小事件,却暴露了我国应急救灾体系中的一个短板——民间救援力量如何更顺畅地参与抢险救灾。
事实上,交通运输部、应急管理部在2019年联合印发的《关于做好社会力量车辆跨省抢险救灾公路通行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》已有所突破。该文件明确,社会应急力量可在应急管理部“社会力量参与抢险救灾网上申报系统”备案,审核通过后享受免费通行。
但问题在于,灾害救援往往分秒必争。第一时间启动救援的机构,往往来不及完成繁琐的审批流程。
可行的解决方案包括:明确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或红十字会的确认函件即视为有效证明,并建立线上核验机制;民政、应急管理部门与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,让数据多跑路,让民间救援更便捷。
05 规则与温度需要平衡
这场1180元的争议,从来不是“该不该收费”的问题,而是“我们该如何守护公益的温度”。胡雷拖着物资跨越千里,图的不是名利;涿州收费站的工作人员多问一句、多引一段路,花的不是多大成本。
难的从来不是“做不到”,是“愿不愿”——愿不愿在教条之外,多一点对“救灾初心”的敬畏;愿不愿在“照章办事”之上,多一份对“生命至上”的坚守。
有人说,这是“基层执行的教条主义”。我倒觉得,这更像一种“怕担责”的懒政。嘴上说着“没有政策依据”,实则忘了政策的最终目的是“为民”。
救灾是考验地方应急机制和动员能力的关键时期。对救灾车辆免费通行的事宜,反映了部门间的协同性和应急响应能力。制度应该为生命和爱心让路,而非相反。
德保县的干部群众被胡雷的善举感动,但感动的泪水不应成为解决制度性困境的替代品。2013年,一辆运送药品的救援车队在河南被收费站拦下收费;2014年,贵州省红十字会的救灾车辆在铜仁被收费850元。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,但进步却显得缓慢而零碎。
灾难面前,每一分钟都关乎生命,每一个环节都影响整体效率。只有当爱心不再被“收费”阻挡,只有当制度真正为生命让行,我们才能说:这是一条真正的救灾“生命线”。

提示:本网部分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,转载之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服务广大人民为初衷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!如图片、文字及视频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右下角本站客服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,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!



